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之后还是每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而我们交换之后每人就有两个想法了。想法的交换在当下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资本对信息权的垄断已经严重阻碍了人们的交流,这在学术出版界尤甚。

Aaron Swartz无疑是时代的先锋骑士,他向出版巨头发起了一个人的战争。JSTOR是一个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以19美元/篇向人们出售论文。而Aaron认为:把知识被关在牢笼里是一种罪恶(甚至很多论文都是根据公共拨款资助的研究项目而写),人们必须能自由获取知识!只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的Aaron选择了追随心中的道德,对抗现行法律。由于在MIT的机房能够无限量下载JSTOR的论文,Aaron仅仅需要写一个小脚本就能抓取所有论文。就像之前下载并公开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和PACER系统里1990万份联邦法院档案一样,Aaron Swartz轻而易举地下载了480万篇论文。但还没有来得及上传,警察就逮捕了他。面临着可能的巨额罚款和35年有期徒刑的困境,Aaron Swartz于纽约当地时间1月11日,跟这个让他深爱又痛恨的世界道别了。

 

Aaron之死是自由互联网的重大损失,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否得当。如今,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被商业巨头严重滥用:论文付费制度成为学术交流的枷锁,专利制度也变成阻碍对手进步的王牌。我们已经走得太远,而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究竟为什么要保护知识产权?看一看被百度mp3蹂躏过后的中国唱片产业,每个人都能明白:保护知识产权能鼓励创新,让“劳心者”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保障使人愿意向公众展示智慧,促进知识传播,避免重复投资研发,也减少社会对人才、时间和金钱的浪费。例如:药物分子的专利保护期限是20年。制药公司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研制出来的特效药物享有20年的专利保护期。在这段时间内,制药公司能够收回研发成本、奖励为之努力的科学家并赚取利润。而20年保护期一过,所有公司都可以无偿使用该专利生产特效药品,以造福更广泛的大众。其实,即便在专利保护期内,别的公司也可以参考公开专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改进现有工艺。保护开发者的利益和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这才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根本目的。

取得以上共识后,我们就不得不反思当下的学术出版制度:论文数据商的高额收费是否正当呢?

首先,绝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是研究者的职务作品,作者并不从论文中获取收入。大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已经向研究者支付其工作报酬,而绝大多数科研经费也都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公共基金。学术论文的原作者不需要也没有意向从论文销售中获取收入。事实上,论文数据商赚取的暴利中,没有一分钱流向作者的口袋!作者投稿不要稿费(甚至还要支付版面费和审稿费),审稿人审阅论文也往往不要报酬。论文数据商并没有为论文(知识的载体)的诞生投资一分钱,但坐享所有版权收益。甚至当原作者希望在自己文集中附上自己公开出版的论文时,还必须征求数据商的许可。从道德上看,这种现状极其不正常,但这恰恰是当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所主张的。

其次,这种收费论文制度遏制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阻碍了人类的进步。如果纳税人想了解知道自己税款资助的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果,对不起,你必须付费之后才能看到这篇论文。而在学术界更为普遍的是:NSF需要资助研究者购买NSF资助的另一位研究者发表的科研论文。为什么把纳税人的钱浪费在这种无聊的事情上呢?据报道,复旦大学2011年购买论文数据库的费用就高达1200万元。尽管专利制度同样被一些专利流氓滥用,但人人仍可以免费检索、阅读和分发专利文档。过了保护期限后,专利就进入公有领域,人人都可以免费使用。然而,哪怕是著作权已经到期的论文,JSTOR仍收取8美元/篇的高额费用。(猜猜看,大多数情况下论文的著作权是属于原作者还是论文出版商?)

由此可见,现有的学术论文版权体系一方面没有保护反而危害原创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这种制度已经违背了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的初衷,根本不具有正当性。维持数据库的运行诚然需要一定成本,而数据商凭借各种霸王条款合法取得的知识产权早就让他们赢得暴利。我们必须接过Aaron Swartz的旗帜,继续前进!

我们能做什么?图书馆跟论文数据商的谈判只是一个小方面。财大气粗的数据商根本不怕图书馆,甚至还可以利用科研人员向图书馆施加压力:Science都不买,我们做科研的怎么了解学术前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认为:“由于管理部门或学术界(不仅中国)过于看重一些刊物的身价,所以被数据商利用。作者为了发表,只能事先签约无偿出让论文的版权。国外已有大学要求本校作者必须保留论文的版权,有的专业已发起联合抵制。但只要多数作者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种局面就无法改变。”只有学术界能够达成共识,携起手来一同向数据商施加压力,Aaron的梦想才能够实现。

令人高兴的是科学家们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菲尔兹奖得主,法国数学家Jean-Pierre Demailly领导发起了Episciences Project,计划发行一系列免费开放获取期刊,出版arXiv商的同行审议论文。该项目获得了法国政府的资助,最早将在4月启动。当然还有更多可以做,例如:科学家们在投稿时该要求保留论文版权,将其上传到课题组的主页以方便他人下载。科学家联合组织一起向论文数据商施加压力。NSF、NIH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也应该要求其所资助项目的论文对(至少是本国)公民免费。这些资助机构也应建立论文共享网站,公开本机构资助的科研论文。如果图书馆、学术界、资助机构能够联起手来,我相信一定能打破资本强加于知识的牢笼。

Aaron Swartz本可以选择成为当今时代的Steven Jobs或者Mark Zuckerberg,但怀着对自由互联网的信仰,他开展了个人对巨头的信息权之战。尽管在强势的论文数据商面前,他的举动如同螳臂挡车;但我相信无数螳螂聚在一起,一定能够扭转时代的车轮!这篇小文也算是本人尽的一份力量,诸位也不妨思考一下:打破信息的牢笼,我能做些什么?

原文先前发于夜深寂

话题:



0

推荐

叶森

叶森

2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化学生物学科研工作者,健康科普作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