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读博士的讨论,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博士生第三年了。虽然本科期间,我早就下定了要读博士的决心,自以为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这两年多的酸甜苦辣也曾让我无数次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情绪崩溃到想退学。据说每个博士生都有过这样放弃学位、结账离店的想法。直到博士生第三年,我才算入门,找到了读书的状态。从小学算起,读书18年之后,我才刚刚开始“明德格物”呢!如果问我这两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学会了“正心”、“立信”,而后习得一种“屠龙之技”。 

李开复博士在自己的书中曾说,拿到博士学位意味着你要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第一。这个所谓的“第一”可不是全校第一,学校里面做同一个课题的博士几乎不会超过两个,大家在本校的细分领域自然是第一了;而是全世界第一,我们要和全世界同一个方向上的优秀头脑竞争。年轻的博士生在教授的带领下必须力争上游,勇夺第一。“勇夺第一”在学术界并不是一句空话。大家时刻关注着相关领域的论文发表,一旦同行公开报道了类似的课题,这几乎意味着自己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博士生们不仅需要学习现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往前推进知识边界,让人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中国传统读书人追求的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看来,一个小小的读书人竟敢拥有这样的理想,真是自不量力。但正是这种略带理想主义的信念,支撑着无数的博士生渡过艰难时光。一个杀老鼠、养细胞的生物学博士生,也许在为探索出一种癌症致病机理而孜孜不倦;一个烧炉子、过筛子的化学博士,也许在为研究降低汽车尾气危害的高效催化剂而夜以继日。说真的,读博士期间我感觉到研究课题的重要性之后,越来越认识到时间的宝贵。虽然拿着勉强糊口的补助还要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但我们还是要勇夺第一、推进人类的知识、为万世开太平! 

在一所论文和学位不挂勾的学校读博士有一个显著的好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那么急功近利,去摘取一些容易拿到的果实。年轻的学生很容易浮躁,希望能迅速发表几篇文章,建立学术记录。但我的导师坚定地认为,我们的时间应该花在最重要的问题上。我现在的研究课题,自从2003年一个UC Berkeley的研究组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之后,就没有什么进展了。重要却没有进展的课题往往意味着困难重重。过去两年里,我们提出无数的猜想,也遭遇了无数的失败。我常常自嘲:读博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增加了对挫折的忍耐度。过去,大家读书都一路顺风,也顺利考取了博士生。但现在,一个课题做了一年多没有什么进展真是太正常了!屠呦呦自称第191次实验才成功,在我看来真是不可思议的好运。在接连不断的失败面前,我们需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向导师解释,并提出改进方案。这时候,仅仅靠“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主义就不足以支撑屡战屡败之后,还能屡败屡战了。我们必须能够战胜焦虑,化解“勇夺第一”带来的精神压力。在知乎上,我曾看到过“就读个博士而已,又不是去拿诺贝尔奖,那么紧张做什么?”这句话有力地化解了我的焦虑情绪。我们正处于争强好胜的青年阶段,如果总是担心实验失败,没有进展时导师拉长的脸,会耗费非常多精力。只有举重若轻,我们才能沉心静气,闹个大新闻。即便没有闹个大新闻,最终也是可以拿到学位的,毕竟博士学位可比诺贝尔奖好拿多了。 

我相信经过博士生这几年“正心”、“立信”的历练,当我们的头衔变成Dr. 的时候,大家的内心早已无比强大。磨剑十年,一朝破天!这世间没有什么能难得倒我们的了!等等,先别高兴这么早,现在学术界竞争十分激烈,越来越多的博士无法拿到终身教职,必须进入工业界或者转行。学习屠龙十年,结果发现这世间没有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没有龙,鸡总会杀吧。我相信习得屠龙之术后,杀鸡也要比别人杀得漂亮一些。我们会迅速调研出近500年来古今中外的杀鸡方法有哪些,目前主流的方法是如何操作的,有什么不足,应该如何改进,把杀鸡事业向前推进一点点。博士期间的训练,既要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更要接受“格物致知”方法学上的训练。人们常说,现在的“博士”知识根本不广博,明明是个“窄士”。如果一个博士拿到学位之后就停止学习,不再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他确实只是个“窄士”。“格物致知”要求我们放下成见,永远追求真理,永远学习,把屠龙之技的理念灵活运用。 

我的读博生涯才走一半,希望在接下来的下半场能有更多的体会。“正心”、“立信”、习得“屠龙之技”,与诸位共勉!

话题:



0

推荐

叶森

叶森

2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化学生物学科研工作者,健康科普作者。

文章